7月12日,夏日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,这支来自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“黔炭π·智矿探索队”三下乡实践队的大巴驶进了文家坝煤矿的盘山公路。作为响应国家"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"号召的实践活动,这支大学生三下乡走进了文家坝煤矿污水处理厂。本是带着课本里"工业废水治理难点"的预设,却在一步步探访中,触摸到了基层企业践行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图为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文家坝有限公司合影 罗朝琨供图
根据接待员的引导,穿过一座小桥,耀眼的阳光以另一种方式照进了实践队员的眼睛,那是桥下正在翻涌的、清澈的溪水的功劳。溪道的两岸种着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。穿过小桥后便是污水处理厂,见到早已等待的污水处理厂的师傅。作为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,深知千米地下涌动的不仅是乌金,更有随采掘而生的“黑色血液”——矿井水。这些矿井水便是污水处理厂需要处理的污水,其主要来源是采掘过程中与煤层亲密接触,被各类矿物杂质所浸染的地下水;还有便是洗煤环节剥离煤渣后遗留的系列废水。在综采工作面轰鸣的采煤机与液压支架背后,一条关于水的救赎之路,正在地面污水处理厂悄然展开。
图为污水处理厂前的桥道以及实践队面前的污水处理厂 罗朝琨供图
跟随着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带队的细致讲解,逐次走过污水处理的重重关隘,如同一场水的净化仪式。走过污水处理最新净化化学用品堆积库,以及正在改良装修的污水管道处理地(为防止发生污水管道截堵问题)。直到这一个转弯我们才看见了处理厂的“致胜一招”,这是污水核心处理区域——生化反应区域。那些翻滚着泡沫的池体,活跃着无数肉眼难辨的微生物‘清道夫’厌氧、缺氧、好氧三区巧妙串联,为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创造了各自施展本领的舞台。在精心营造的环境里,这些微小生命体贪婪吞噬着水中的有机物、氨氮、磷等污染物,将其分解转化。这肉眼不可见的激烈代谢,正是污水由浊转清的关键魔法。
图为实践队员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混凝沉淀池 罗朝琨供图
经过关键魔法(生物处理)后的污水流入沉淀池。在这里,完成了使命的微生物絮体与水缓缓分离,沉入池底成为污泥。上层水体则变得澄澈许多,再经过高效纤维过滤装置精细的物理净化,去除残留的细微悬浮物。随着管道流入一旁排列整齐的绿色罐体内进行存储,再而顺着管道排入小溪内以及煤矿生产区域内的用水。如矿区内的降水除尘、清洁地面、巷道用水等工作用的便是此处清理过的水,可谓做到了物尽其用,积极响应了国家环保口号的号召。
图为污水处理完成后排入小溪 罗朝琨供图
在污水处理厂的高处回望,巨大的沉淀池在午后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,竟如镶嵌在煤海工业图景中的一块明净宝石。那水流由墨黑至澄澈的旅程,仿佛一场沉默而壮烈的突围,在机械的严谨节奏与微生物的无声耕耘中,完成了对自身宿命的艰难超越。
文家坝煤矿对每一滴污水的郑重处置与再造,正是赋予这古老馈赠以全新的、可持续的生命维度。原来,真正的“光明”不仅在于地心能量的释放,更深蕴于对每一份伴生“暗影”的责任与净化之中。这清流潺潺,是科技之力对大地伤痕的温柔缝合,是工业文明向自然递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。
对于实践队员而言,这次不仅明晰污水处理的技术流程,更见证了国家政策如何从纸面跃出现实——从"污染防治攻坚战"的号角,到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理念,再到"污水资源化"的具体要求,最终都化作格栅池里的铁栅栏、生化池里的微生物、监测屏上的跳动数字。(罗朝琨、李得刚、马江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