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教育科学学院“无声法援,手语护耆”助残青年志愿服务团开展磁器口非遗研学活动
7月7日,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“无声法援,手语护耆”助残青年志愿服务团赴磁器口古镇开展非遗研学活动。团队以“手传非遗韵,心护古耆情”为主题,走访多处非遗传承地,深入探寻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,为后续用手语服务老年群体积累非遗素材。
麻花飘香里的百年传承——志愿服务团首站抵达陈昌银麻花博物馆。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,成员们了解到陈昌银麻花从清末民初的小作坊起步,历经百年传承与创新,成为重庆非遗美食代表的发展历程。随后,团队成员与麻花制作师傅展开深入访谈,详细记录了传统麻花“选料—揉面—发酵—搓条—油炸”的全流程技艺,尤其是师傅们“三揉三醒”保证面质劲道、“七分油温”把控酥脆口感的独家秘诀,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。
(团队成员聆听麻花历史讲解 摄|秦梦雪)
多元技艺中的非遗密码——离开麻花博物馆,团队前往非物质文化展览馆。在古琴展区,成员们聆听了古琴的历史渊源与音色特点,观摩了传统古琴的制作工艺并体验演奏古琴;烙印技艺展示区里,了解了烙印技艺“以火为笔、以木为纸”的创作过程,古朴纹样在高温下逐渐显现,让大家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;瓷器展区的青花、粉彩等展品,则展现了不同朝代瓷器的造型与纹饰风格。此外,团队还参观了扎染工艺,学习了“捆扎—浸染—拆线”流程,看着白布在染料中晕染出蓝白相间的独特花纹,切实感受传统印染技艺的随机性与创造性,随后在普法过程中也会带听障老人们体验扎染的乐趣。
(团队成员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摄|秦梦雪)
戏韵流转里的文化坚守——最后,志愿服务团走进戏韵博物馆,沉浸式了解重庆地方戏剧的发展脉络。了解了川剧、重庆皮影戏等剧种的起源与演变,团队成员观看了戏服上的刺绣工艺、脸谱的绘制技巧,还在吊脚楼广场欣赏了经典剧目。当了解到部分传统戏剧面临传承困境时,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在后续服务中,尝试用手语演绎戏剧片段,让老年群体尤其是听障老人也能感受戏剧艺术的韵味。
(团队成员在戏韵 摄|黄欣怡)
(团队成员合照 摄|秦梦雪)
此次研学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度触摸非遗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。未来,志愿服务团将以手语为媒介,把麻花技艺、扎染美学、戏剧韵味等非遗元素融入助残服务,让传统文化在守护耆老的过程中焕发新活力。(田琪琦、秦梦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