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航空制造的精密思维遇上乡土中国的鲜活实践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7月19日,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学院蓝天启航实践团深入赣江源村,在共青团石城县委的悉心指导下,依托村新文明实践员的带领,以"生态体验、直播助农、推普兴乡"为纽带,将"精准对接""零缺陷"的航空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实践,为这片土地注入了青春动能。实践团更将直播助农的经验沉淀为实用手册,让帮扶成效得以延续。
一、逐浪赣江源:从生态守护看发展的"精准坐标"
漂流于赣江源的清澈溪流间,两岸竹林叠翠、白鹭翩跹,这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绝美画卷,更藏着乡村发展的密码。村新文明实践员小赖讲述的"青年护河队"故事令人动容——他们定期清理河道、监测水质,这份对生态的执着守护,恰似航空人对每一个零件公差的极致追求,不容有丝毫偏差。
实践团成员在漂流中同步开展推普教学,从"绿水青山"的标准发音到旅游接待的规范表达,看似简单的语言沟通,实则是为乡村搭建与外界对话的"信号塔"。正如队员们所言:"守护赣江源的清水,既要护其形,更要通其声。生态保护与语言畅通,都是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'基准线'。"此刻,山水之美与责任之重交织,让大家深刻领悟:乡村振兴的"航线",从来都以生态为基、以沟通为翼。
二、直播助农忙:让乡土智慧搭上"时代航班"
村委会小院的直播角里,石城莲子的饱满与野生蜂蜜的醇厚,通过镜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实践团成员以"零件精密级"的标准解读农产品品质——用"人工通芯堪比精密加工"的类比,让网友直观感受乡土手艺的匠心;村新文明实践员小赖用普通话补充介绍,略带口音的真诚表达,反而成为最动人的"乡土背书",短短两小时直播,便吸引了超千名网友观看,促成数十单交易。 直播间隙的普通话教学更具深意:纠正"包邮""售后"等术语的发音,不仅是语言规范,更是帮乡村对接现代市场的"接口适配"。当订单提示音与村民的笑声交织,实践团成员意识到,助农不能止步于单次直播,更需留下可复制的方法。为此,他们结合航空制造"流程化""标准化"的思维,梳理出涵盖"平台搭建、卖点提炼、话术设计、互动技巧"的直播带货手册,从设备调试的"基础参数"到产品讲解的"核心逻辑",逐条标注实操要点,让村民能按图索骥,将"临时帮扶"转化为"长效技能"。
三、实践铸初心:青春的"起降场"永远在大地
从车间里的图纸到田埂上的实践,蓝天启航实践团的这次下乡,是一次深刻的"理念着陆"。航空制造中"精准对接"的逻辑,在乡村振兴中转化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艺术;"零缺陷"的追求,具象为教村民说准一个词、选好一个镜头的细致耐心,更体现在那本凝聚心血的直播手册里——每一条建议都经过现场验证,每一个技巧都贴合乡村实际。 正如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写道:"飞机的安全飞行,依赖每一个零件的严丝合缝;乡村的振兴之路,需要每一份力量的同向同行。我们既是航空梦的追光者,更要做乡土梦的摆渡人。" 此次赣江源村之行,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的完成,更是青春与乡土"双向校准"的开始。那本直播带货手册,如同架设在城乡之间的"空中航线图",让乡土智慧得以循着更清晰的路径飞向远方。未来,蓝天启航实践团将继续以航空人的严谨与热忱,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,书写更多"精准赋能"的故事,让青春的航迹,永远镌刻在祖国大地的沃土之上。(通讯员:许翀睿 温虹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