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湖南财政经济学院“智渠”实践队深入宁乡资福镇红旗村、珊瑚村、窑里社区,开展“数智赋能乡村振兴”主题调研。队员们聚焦农业老龄化与技术薄弱痛点,探寻智能化破局路径,力求为老农解忧,为田野注入“数智甘泉”。
田间问诊:三村三地的农耕困境图谱
“4080人的村子,留下种地的多是60岁往上的‘老伙计’了。”红旗村村委干部罗军的话,道出了当地农业的普遍困境。实践队队员跟随老农下田,深切感受到这份坚守的沉重:烈日下,老农对着烟叶病斑难辨种类,担心打错药毁了一季收成;老人佝偻着背挑水灌溉,汗水浸透衣衫;晒坪边,几位老人算着种粮账,“刨掉成本,一亩地能落几百块就不错了”。而村里闲置的烘干房,因运行成本像“电老虎”般高昂,让老人们望而却步。
烟农正在劳作。
在珊瑚村烟田,正值晒烟季的田间热浪滚滚。队员们跟着种植大户学摘烟叶,七月的太阳把皮肤晒得发烫,不到半小时就汗透衣背。“三分种,七分烤,温度差一点,烟叶身价能掉一半。”种了30年烟的张伯一边挂烟一边说,他布满厚茧的手在烟叶间穿梭,“全靠夜里爬起来瞅三回,要是有机器帮着把关就好了。”队员钟秉益擦着汗,看着张伯被烟油染黑的指甲,更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。
实践队员体验晒烟流程。
窑里社区虽有2000多亩连片油茶基地,产业链相对完善,却同样面临数智化门槛。“烟叶定级全靠眼和手,费时费力,人工成本一年比一年高。”社区干部指着手工分拣的工人说。当地油茶企业主对智能设备感兴趣,却顾虑“设备贵、维护贵,小本经营经不起折腾”。
智汇田野:聚焦痛点求解“最后一公里”
连日来,队员们白天挥汗体验农活,夜晚挑灯研讨。红旗村的闲置烘干房、珊瑚村的烟田汗水、窑里社区的转型顾虑,让他们精准锁定资福镇农业数智转型的核心瓶颈:劳动力青黄不接、核心环节智能化缺失、病虫害防治凭经验“猜”、先进农机 “用不起”“不会用”。
针对这些痛点,实践队构思出“小切口、能落地”的方案:给烘干房装物联网模块,实时监测能耗、精准控温,让“电老虎”变 “节能灯”;开发简易手机小程序,老农用摄像头对准病叶,AI 就能快速识别并给出防治建议,取名“AI田医”;设计模块化智能设备,拆分温控、监测等功能,降低种植户尝试成本。
“方案是跟着老乡下地、听他们算账、摸闲置设备‘熬’出来的。”队员钟秉益的话,道出了方案的务实底色。
实践队员访谈烟农。
乡土回响:从构想落地到期待生长
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构想,在当地引发积极反响。珊瑚村烟农张伯听说“AI田医”后,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:“要是真能一扫就知啥病,省心又省钱,那敢情好!”窑里社区油茶企业主也表示,对模块化智能设备“很感兴趣,愿意看看具体方案”。
此次调研中,队员们记录了30多页田间笔记,收集了200多组生产数据,正在整理成深度报告。报告里不仅有痛点清单,更附带着 “智能烘干房改造指南”“AI田医小程序原型设计”